《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迈向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


  自主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时期,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确立“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全过程,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我省率先颁布实施面向城市群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等力度大、含金量高、突破性强的重大政策,围绕“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作出系列重大部署,创新型省份建设形成广泛共识,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江苏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1件,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战略布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实现我省“零”的突破。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等大国重器成果持续涌现,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居国际前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5%,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300亿元,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连跨四个百亿元台阶,全省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机遇挑战。


  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增创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视察江苏时作出重要指示,江苏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江苏一切工作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竞争优势,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迫切需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迫切需要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进一步引领、巩固和放大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的先行优势。江苏科技综合实力雄厚,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在产业韧性、营商环境、创新生态等各方面均衡领先的整体优势比较突出,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担负重大使命,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向以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开创江苏创新发展新局面。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研活动模式和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科学研究不断向宇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加速进阶发展,数字经济如火如荼,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颠覆性技术创新持续涌现,场景需求驱动成为各类技术集成创新甚至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对全球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伦理规范、治理规则等产生深刻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科技规则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逐步向多中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发展权和话语权的焦点,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认真谋划科技强省建设的战略路径,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必争领域,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三)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科技强省为奋斗目标,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创新高地布局,大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健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现实样板;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开放协同创新,瞄准优势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大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勇当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支撑。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四个面向”方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掌握科技竞争先机,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民生强的通道。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点,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紧急、最紧迫的领域,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鼓励和引导企业多渠道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快构建完善产学研融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科技的力量加速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的衔接协同,大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吸引、留住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核心要求,加快壮大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能量,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6.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翻一番以上。


  ——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品质的生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55%。


  ——区域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开放创新网络不断完善,创新治理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实现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00亿元,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200人。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人才活力充分激发,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7件。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江苏省实施方案,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聚焦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江苏实践,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一)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形成科学技术优势和制高点的根本途径,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坚持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基础前沿,遵循科学规律,重点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切实解决我省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原创性突破。


  1.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坚持基础研究整体性思维,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挥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联动发展。加快基础研究科教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研究,统筹支持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培育开辟适应产业需求的新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统筹发挥好各类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支持高校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探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扩大单位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自主权;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在应用基础研究组织模式、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


  2、加快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强化应用牵引、突破瓶颈的导向,面向世界科学研究发展前沿以及未来可能发生变革性技术的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统筹优势科研队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要科研基地平台,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完善以原始创新和系统布局为特点的大科学研究组织模式,支持顶尖科学家牵头实施一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快解决一批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3.加强基础研究协同保障。强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加大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科研基地的滚动支持,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项目,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科研人员潜心开展基础研究。探索对重大科研基地或任务实行基础研究项目的定向委托,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基础研究平台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省级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省地合作、共同资助等方式推动优势地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与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设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支持社会各界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


  4.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实行差别化分类评价和长周期评价,大力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重点评价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注重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后的深化研究、中长期创新绩效评价和成果转化的后评价工作。改进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对于具备“颠覆性、非共识、高风险”特征的重大原创项目,探索建立顶尖科学家署名推荐、随时申报、开通绿色评审通道等机制,推进“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改革试点。健全完善基础研究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支持海外科学家牵头或参与基础研究项目,加快提升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二)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保安全、补短板、强能力、抢先机,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建立先进适用、自主可控、开放兼容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塑造更多引领性、先发性竞争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发挥我省信息领域产业基础与市场优势,超前部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6G通信、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加强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强化引领创新锻造核心技术长板,以应用和系统领先优势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加快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集成电路。适应“后摩尔时代”技术趋势,聚焦提升高端芯片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依托我省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已经形成的基础优势,以战略产品为目标导向,加快向上游设计、下游制造环节的延伸拓展,重点突破新一代高端通用计算芯片、面向特定领域应用的SoC芯片等关键技术,加强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研发,加快攻克多芯片板级扇出封装、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先进技术,培育高端自主服务器CPU、集成电路EDA工具、刻蚀机核心部件等重大战略产品,基本实现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


  人工智能。抢抓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技术和应用双轮驱动,以发展复杂系统智能为导向,前瞻部署类脑计算芯片与系统、决策智能与计算、通用人工智能、高级机器学习、人机接口、虚拟现实智能建模、AI推理框架等关键技术;以重要应用场景为驱动,研究攻克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计算机视觉与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语音、自主无人系统等关键技术;以“智能+”创新应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产品研发,突破人工智能从“可以用”到“很好用”的技术拐点,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争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网络与通信。发挥我省在通信领域积累的基础优势,加强量子通信领域的超前部署,紧跟世界量子科技发展大势,突破量子通信中量子密钥分发的产业化技术和量子隐形传态技术的研发瓶颈,加强基于量子通信的高速高精度调制、大规模网络交换和管控等前沿技术研究。顺应“万物互联”时代,发挥我省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先行优势,重点突破泛在智能物联网在网络基础设施技术体系、智能社会与智慧城市、智能家庭与智慧生活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提升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规模质态和竞争力。开展下一代6G通信技术的前瞻性研发布局,加强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强化5G到6G发展与演进创新技术研究,集成突破面向网络自治的新型网络架构、端到端超高可靠安全与超低时延网络构架等关键技术,力争成为移动通信网络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的引领者。


  高端软件。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领域,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撑软件产业做大做强、融合赋能,构建自主可控的高端软件产品体系。加快研发与国产CPU、整机、存储等硬件高度适配的高性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重点突破仿真设计一体化、工控软件、工业操作系统、边缘计算等关键工业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系统,鼓励共建要素齐备的开源软件社区,促进自主开源软件技术发展。


  区块链。充分发挥我省区块链产业基础较好、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重点支持开展加密算法、共识协议、智能合约、分布式传输与网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等前沿技术攻关,争取在区块链协议与标准、应用框架、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可信执行环境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引领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知识产权。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先进制造、移动通信、物联网、数字医疗、现代物流、通信信息安全、金融、智慧农业、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开展创新应用,初步建成区块链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力争我省区块链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示范应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2.新材料产业。立足新材料先进性、支撑性和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极端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趋势,以突破前沿技术和培育高端产品为主攻方向,前瞻部署微纳调控与智能材料、材料基因工程、材料素化等前沿技术,集成突破高性能合金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新材料、高端电子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膜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能源材料、先进纺织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共性技术,不断增强新材料产业全链条创新能力。


  先进碳材料。高性能碳纤维领域,以提升高强碳纤维技术成熟度为主要方向,重点支持优化PAN原丝提纯、连续聚合、纺丝等关键工艺,开展高强高模T1100级及以上、M50J级及以上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及规模量产,加快推进高强高模碳纤维的更新迭代。石墨烯领域,优先开展大片、高质量、原子薄石墨烯材料制备新原理、新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高效石墨烯电极材料、石墨烯集流体、石墨烯橡胶、石墨烯碳纤维、石墨烯玻璃纤维、石墨烯金属复合增强材料、石墨烯导热等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应用产品的研发、制备与规模化生产。争取在常州、无锡、连云港等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基地。


  纳米新材料。立足我省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的先发先行优势,聚焦信息电子、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医用等重点应用方向,支持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开展新型纳米发光材料、碳纳米管材料、大尺寸柔性纳米触控膜、纳米可穿戴柔性材料、纳米探测与传感器、高转化率纳米催化材料、生物医学检测诊断、组织再生修复、药物智能控释等研发,拓展高性能纳米材料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柔性印刷、超高分离精度纳滤膜、富勒烯薄膜光伏聚合物、可穿戴传感系统、纳米诊疗及纳米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争取在苏州等地打造关键技术领跑世界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先进金属材料。特钢材料领域,围绕钢铁材料高洁净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热加工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指标加强研发突破,优先支持开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高性能海工钢、新型高强韧汽车钢、高速重载轨道交通用钢、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超大输量油气管线用钢、轧制复合板、特种装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等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先进合金材料领域,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大型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领域的特种合金材料需求,优先支持开展先进变形、粉末、单晶高温合金、特种耐蚀钢、超超临界工程设备用耐热合金、特种铝镁钛合金等特种合金材料的研发。争取在无锡、常州、镇江、盐城、泰州等地打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抓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加速兴起的重要机遇,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大、产业链配套全和应用场景多的基础优势,优先支持开展基于碳化硅(SiC)、氮化镓(GaN)、金刚石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芯片制备、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研发攻关与产业化,加强高质量大尺寸三代半材料衬底、外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重点支持推进大尺寸、高质量第三代半导体单晶衬底生产装备、光电子器件/模块、电力电子器件/模块、射频器件/模块、化合物半导体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与规模化生产。争取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高地。


  3.先进制造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推动制造业迈入网络协同、信息物理融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时代。围绕提升我省先进制造自主化能力,重点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海工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矿山装备等领域加强部署,加快发展高端装备与高性能制造、工业软件与智能工厂、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发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性能液压装备、高精密减速器、高压高速轴向柱塞泵等核心零部件,支撑关键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部分产业链形成领先优势,大幅提升“江苏制造”品质和“江苏创造”影响力。


  高端装备。高端装备是制造业竞争发展的主战场和制高点。以高端、智能、绿色为主攻方向,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和产业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加快研发高效牵引系统、供电系统、齿轮及传动装置、高速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突破高速客运列车、中/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等新型成套装备关键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加快研发突破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等成套设备,以及显示组件、大功率电力器件等关键技术。先进工程机械领域,重点支持研发制造大吨位装载机、大型盾构机、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超大型工程机械装备。高端海工装备领域,发展深海锚泊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高端船用大功率低/中速环保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发大型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船、2万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特种作业船舶等高附加值船舶,在无锡、南通、镇江、泰州、连云港等地打造世界级高端海工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集聚区。


  智能制造。顺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高端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等重点领域,优先支持研发6轴以上工业机器人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超高速钻攻中心、5轴以上联动高速加工中心、大型/重型/特种数控机床等高端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以及3D打印耗材、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发展服务未来通信网络需求,能够进行海量工业数据采集、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系统,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产品,培育壮大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争取在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4.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抓住全球生物底层技术基本成熟和重大应用加快突破的战略机遇,聚焦“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特征,重点发展新一代基因编辑、新型测序、免疫调控、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新型抗体与疫苗等前沿技术,加快突破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特医食品等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将我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地。


  化学药。鼓励以精准治疗和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突破先导化合物优化设计、药物晶型研究、药物新制剂等关键技术瓶颈,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研发,上市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提升我省化学药优势,鼓励企业提前布局开发专利即将到期的仿制药大品种,争取实现首仿药上市,积极走向国际市场。


  生物技术药。培育壮大生物技术药,重点发展治疗性抗体、新型疫苗、核酸药物、重组蛋白多肽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产品、细菌药物和溶瘤病毒,攻克上下游技术瓶颈,努力实现高端细胞培养基、生物反应器、关键核心酶制剂、蛋白纯化填料、工程细胞株、纳米滤膜等的国产化替代,加快产业化进程并快速形成规模,成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现代中药。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和江苏传统名中药二次开发,研制一批高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独家品种,推广疗效确切的院内特色制剂。加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深入挖掘传统特色炮制技术,突破中药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水平,加强消化、心血管、肿瘤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中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持续推进中药数字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高端医疗器械。完善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促进“医工”结合,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瓶颈问题,攻克新型成像、先进治疗和一体化诊疗等颠覆性技术,重点加强数字诊疗装备、体外诊断设备、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和配套试剂、高值耗材、组织工程材料等重大产品攻关,实现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主流医疗器械和适宜基层的智能化、移动化、网络化产品的自主制造,加速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争取在昆山等地打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创集聚区。


  5.新能源产业。准确把握能源领域技术发展和演进态势,瞄准绿色低碳方向,突出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巩固和提升我省在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开发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新型电力网络等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新型高效率风能利用、先进生物质能、第四代核电关键零部件及控制系统、先进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和消费比重,加快提升我省新能源产业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新一代太阳能。发挥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基础优势,重点研究太阳能光电转化、太阳能电池新型结构、新型电池制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高稳定性钙钛矿、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业技术,优先支持薄片化、大尺寸、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产品的研发量产,推动基于“异质结”技术、钙钛矿新材料等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


  风能。面向未来深远海风力发电规模开发利用的创新需求,重点开展15-20MW级风电机组整体及关键部件技术开发,优先支持开展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低风速风电机组及关键材料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加强新型高效率风能利用技术研究,发展风能新型高效捕获及利用、低成本风能供热等技术,研制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海上风电集群运控并网系统等成套集成装备。


  新能源汽车。顺应未来交通智能、低碳、安全舒适、综合一体的发展趋势,依托省内重点新能源整车厂和核心部件企业,加快研发整车设计、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优先支持交通专用能源系统、非碳基交通能源系统、源-网-荷-储协同交通电气化等技术研发应用,发展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驾驶辅助级智能网联汽车、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出行用车、智慧公路、车路协同等技术,支撑发展体现清洁能源、持久续航、智能网联等特点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


  智能电网。把握“新基建”在特高压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市场前景,发挥南京等地在智能电网领域已经形成的领先优势,加强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集成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支撑控制、电网柔性互联支撑控制、电力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能源路由器、电工装备新材料、电力专用芯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网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在南京、常州、无锡、镇江等地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6.优势传统产业。围绕传统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强化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对钢铁、化工、建筑、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放大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钢铁行业加快智能改造升级,重点研制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模具钢等新钢种,推动废钢高效利用、资源循环与回收的应用示范,开展氢能安全高效利用技术对炼钢流程的颠覆性改造,逐步实现对我省钢铁产业传统高炉、电炉流程的升级,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精品钢产业基地。化工行业重点开展微化工、先进煤化工、生物化工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高端精细化学品占比,开展微化工设备材料及结构的研究,推进微化工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优化化工产业结构。建筑行业推动智能制造与传统建筑的融合创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方式,加强装配式建筑配套材料研发及应用,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能力和机械化施工程度。纺织行业加快信息化改造,围绕快时尚服装服饰、中高端家纺用品、产业用纺织品等方向,重点加强相变纤维、形状记忆纤维、智能凝胶纤维、光导纤维、电子智能纤维、功能性无机纤维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新型纤维、功能面料及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支撑我省纺织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生物表型、农业合成生物、智慧农业等农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种业创新工程。以选育突破性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林木新品种为主要任务,围绕产业部署优异基因挖掘、种质创新、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高效良种繁育技术等科技创新链条,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精准鉴定,加快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推进基因编辑等精准育种技术研究,强化种质资源数据平台建设和共享服务,开展稻麦、特色蔬菜、畜禽、水产、林木、蚕桑等新品种创新,突破品种创制、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力争育成300个优质高效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提高我省种业竞争力。发展良种繁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重点突破良种(苗)规模化制种(苗)、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加速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做大做强种子产业。


  2.智能农业装备。围绕实时、高效、智能的农业创新发展需求,聚焦智慧农业,重点突破智能感知与控制、智能计算与智慧决策、自主协同作业、人机物及环境融合、精准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合我省现代农业农村特点的耕种管收田间生产智能作业装备、设施种植智能化管控装备、畜禽及水产智能健康养殖装备、农产品贮运及加工智能装备、高效智能农用动力装备、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大载荷无人植保作业机等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开展农情立体感知、农业大数据分析利用、农作智慧管理、智慧化科技服务等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创新,实现农业信息与农作方式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3.农产品现代化加工。围绕农产品加工,重点突破农产品机械采收、绿色保鲜贮运、在线分级分选、品质精准评价、产地初加工、功能物质挖掘与高效利用、危害物主动防控等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围绕江苏省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产品生物制造、营养健康、加工制造与智能装备、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保质减损与品质控制、安全控制与质量溯源等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建立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技术体系。


  4.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围绕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区块链、农业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积极培育无人农场、无人农产品、无人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农业及生态循环农业等发展。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示范应用,重点聚焦农业绿色投入品创制、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疫病防控、化学肥料与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5.强化农高区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宿迁、淮安、连云港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创新。布局建设10家左右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生物种业、食品加工、智能农业装备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强化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园区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加速先进技术的扩散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四)健全支撑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技术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生需求牵引和科技供给引领,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先进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着力破解制约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瓶颈问题,形成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助力健康江苏。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牵引,围绕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突破病原体发现与溯源、重大传染病流行监测与预警、快速诊断、精准治疗及康复等关键技术,加快疾病防治技术普及,形成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聚焦重大慢性病防控与诊治研究,突破重大慢性病筛查和诊疗关键技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与临床试验,完善重大慢性病临床医学技术标准体系。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支持基于临床需求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开展重大疾病、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医院智慧化管理等技术研究,通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相融合,完善医疗健康管理技术体系,提升健康管理水平。

  

  2.引领美丽江苏。以支撑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特色田园乡村等为目标,聚焦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等环境治理问题,依靠科技创新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长江经济带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智能监测与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污水控制与江河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研发。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加强“三废”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开发推广一批适合我省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固体废物处理,突破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医疗废物高温干热灭菌处理等技术,全面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能力。


  3.支撑平安江苏。着眼构建精准智慧的公共安全防护体系,重点突破大数据技术下的犯罪行为分析、犯罪模式挖掘与犯罪预测技术,突破安全保卫与高通量安检技术,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科技支撑能力。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危险废弃物处置、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进建设江苏省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和江苏省城市安全技术研究院,努力攻克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技术。增强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突破高通量分子鉴定、现场快速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展生物安全防御与管控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公共安全应急科技,开展自然灾害救治领域技术攻关,突破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技术,提升科技支撑公共安全应急水平。


  4.服务数字江苏。深化数字化变革,推行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加强时空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融合创新,鼓励多维度、多领域地理应用场景创新,提高城市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大力推动智慧科技与社会治理融合,构建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政务及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加强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学习教育、卫生健康、体育健身、旅游度假、养老助残、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应用,推动构建新型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业态,提升社会事业科技服务水平。


  (五)集成实施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为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有机结合,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核心技术或重大工程,是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抓手。确定重大项目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聚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求,突出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创新重大产品,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聚焦乡村振兴,突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智慧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三是聚焦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需求,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强化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本规划按照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民生科技示范三类,共遴选出18个重大科技项目,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逐项论证、分步实施并动态调整。





城市
CITY

面积
AREA

电话
PHONE

验证码
CAPTCHA


森鹰窗业天猫官方旗舰店